近日,艺术与设计学院各专业教研室相继开展系列教学研讨活动,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设计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等举措,全面推进教学数字化转型,为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创新型设计人才注入新动能。
其中,室内设计教研室以"智慧课堂构建"为突破口,探索生成式协作平台与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通过案例研讨、技术实操与教学反思三大模块,推动"技术+艺术"双轮驱动改革。教研室计划将虚拟现实、参数化设计等智慧技术系统引入课程,构建虚实融合的沉浸式教学场景。
景观设计教研室首创"低年级渗透—中高年级嵌入—毕业设计深化"的AI技术融合路径,将ChatGPT、MidJourney等工具深度植入教学全流程。传统技法与AI出图同步对比的"双轨制"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精准指令编写与批判性优化的能力。
产品设计教研室以"融入—重构—引领"三阶战略应对AI技术冲击,在最新版培养方案中设置AI辅助工具教学模块,开发"人机协同设计"特色课程群。通过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跨专业联合毕设等形式,强化学生解决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
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以"111计划"课程建设为契机,拟联合企业打造AI数字赋能教学团队,推进“传统美学+数字技术”的教学创新实践。通过解析"齐白石数字艺术展"等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在《包装设计》等课程中嵌入非遗数字化实践模块,构建“文化转译力+商业价值力”双维考核体系,推动课堂成为传统美学与数字技术的对话场域。
美术教研室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传统美术教学的有机融合,将AI技术运用到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中,辅助学生掌握造型规律与创作原理。通过指导学生采用动态影像、交互装置等形式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转译,逐步构建“技艺传承+数字创新”的双轨教学模式,为传统艺术注入时代活力。
艺术与设计学院在教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各专业教研室积极探索实践,以AI技术为依托,结合专业特点,从课程、教学、实践多维度进行改革创新。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等一系列举措,逐步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学科专业数字化改革思路,有效推动了数字素养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为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开辟新路径。
(撰稿:昌隽如;审核:朱宏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