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华传统工具区别于经典器具,工具更能代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一、项目实施背景及特点
“中华传统工具设计价值传承与创新人才培训”项目以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相关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创”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将传统工具作为研究对象,从形态、结构和动力系统等多角度探寻传统工具设计的艺术特征,挖掘工具创造过程和民间技艺中的设计价值,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实验手段对传统工具进行解读、分析和数字化呈现,促进学科融合的创造性设计成果产出。
项目将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择优遴选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校设计专业教师、青年设计师作为培训对象。将以传统工具设计价值和工匠智慧作为研究内容开展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任务。培训包括传统工具设计价值研究、传统生产方式研究、传统工具设计基因及数字化转译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传统工具蕴含的设计方法,带领学员将传统工具美学与现代工艺技术相融合开展设计创作。培养一批艺术理论扎实、创新理念和设计能力突出、对传统工具设计价值能够深入挖掘并继承创新的高端设计人才,推动传统工具设计价值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转化。
二、国家艺术基金介绍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艺术基金(英文名称为ChinaNational Arts Fund,英文缩写为CNAF)于2013年12月正式成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同时依法接受国内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国家艺术基金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艺术规律,鼓励探索与创新,倡导诚信与包容,坚持“面向社会、公开透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
三、项目主体介绍
青岛理工大学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青岛,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0年在青岛创办的礼贤书院。学校是国家首批地方高校“111计划”建设单位、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山东省首批高水平大学“强特色”建设高校。学校占地面积约160.72万平方米。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理工经管文法艺等7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33478人。学校坚守初心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一批攻关研究成果应用于高原列车、C919大飞机、北京冬奥会、探月工程、天问一号等重大项目。艺术与设计学院现有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绘画和音乐表演6个本科专业。具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设计、工业设计工程2个专业硕士点。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计学为山东省博士点重点培育学科。学院成功承办亚太手工艺展、连续成功承办5届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山东赛区竞赛等重要活动。教师获全国美展、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重要奖项;学院师生在专业竞赛中获得红点奖、意大利A设计奖、中国设计红星奖、中国五金产品工业设计大赛金奖等。
四、培训安排
(一)培训时间
根据《国家艺术基金申报指南》和《项目资助协议书》的相关规定,培训总时长共71天,其中,集中授课30天。
具体安排为:
2024年7月1日举行开班仪式;
2024年7月1日--7月30日集中培训,共30天(期间穿插调研、实践);
2024年7月31 日--9月2日,学员返回生源地,在线远程指导,根据学习情况完成个人创作方案;
2024年9月3日--9月10日汇编印制《中华传统工具设计价值传承与创新设计作品集》,整理结项材料,举办“中华传统工具设计价值传承与创新人才培训作品展”。
(二)项目实施地点
授课地点:青岛理工大学、恒星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
项目考察点:山东省博物馆、海尔创新设计中心、青岛手工艺博物馆、青大民间工艺美学馆、青岛木马工业设计公司、九间房文创设计等。
(三)课程设置
培训主要内容包括《习近平文艺思想重要论述》《中华传统工具设计观念与价值研究》《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创新驱动与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传统设计美学思想研究》《设计思维与方法研究》《传统工具结构及动力驱动系统设计研究》《古代工具设计图像学研究》《传统文化设计基因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与实践》《传统工具设计基因转译研究》《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传统工具的沉浸式再现研究与实践》等(具体课程名称以实际课表为准)。
(四)培训成果展示
本项目培训成果汇编《中华传统工具设计价值传承与创新设计作品集》。
举办“中华传统工具设计价值传承与创新人才培训作品展”。
(五)师资力量
项目负责人:朱宏轩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设计学学科带头人、产品设计国家级一流专业负责人、山东省高校传统文化基因数智设计文科实验室主任。获宝钢奖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青岛拔尖人才、青岛最美劳动者等荣誉称号。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传统工具设计观念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流程视角的工具设计研究”等与本培训项目直接相关课题7项;出版专著《中国传统工具设计观念史论纲》《中国传统工具设计研究》《产品设计手绘表现与实践应用》等5部。
部分授课专家:
李立新: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设计思想及其当代实践研究》首席专家。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设计学),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长、学科建设办主任,《美术与设计》常务副主编。出版个人专著8部,其中,《中国设计艺术史论》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设计价值论》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艺术中国-器具卷》(合著)译成英文出版。
邹其昌:哲学博士,设计学博士后,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设计创意学院和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双聘教授、设计学博导,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首席专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教育部、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工程(“马工程”)重大课题《中国美学史》编写组核心专家,上海市美学学会设计美学专委会主任,主要从事美学与设计学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重点探讨与研究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建构问题。
胡平:文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特邀副会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委会顾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江南大学中国紫砂艺术设计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苏州工艺美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江苏宜兴陶瓷博物馆陶瓷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吴剑:海尔智家副总裁,海尔创新设计中心总经理。教育部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中国流行色协会副会长,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多年来致力于家电行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设计,是家电行业创新设计领域的领军人才。主导了海尔全球创新设计体系,牵头建立了多个全球领先设计实验室,全面支持海尔集团旗下FPA, GE Appliances, Aqua, 卡萨帝,海尔,Leader,Candy等全球七大品牌,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承担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项国家863项目,参加8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取得授权发明专利96项,带领团队荣获红点、IF等各类国际设计大奖超500余项。
方晓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以追问成因为切入点,从发生的角度,将造物活动置入文化系统之中进行考察,锤炼出大历史的学术研究格局,进而形成一种融通的设计文化观,构建了对设计历史和文化的系统的考察方法和整合的设计思维。提出基于设计学的综合性和实现能力,通过“实践导向、研究驱动”建立设计学科新范式,在其主编的《设计研究新范式》《设计研究新范式2》《设计研究新范式3》系统呈现了设计学科新范式倡导下的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为设计研究者提供了许多可参考的研究视角、方法和路径。
季铁: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国务院第八届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非遗文创联盟秘书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数字文化创意智能设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联盟发起人;先后组织或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设计风格的经典文化元素及原型数据库研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于湖湘地域文化的创意设计公共服务技术研究”、财政部文化产业专项“面向花瑶特色民族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服务平台建设与产业化”等一系列国家重大课题。
罗仕鉴: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产品创新设计、文化遗产数字化、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人机工程、人机交互设计等。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组织和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重大和重点子课题各1项、浙江省社科重大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际SSCI和SCI双检索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编委,《机械设计》、《包装工程》杂志编委。
丁伟:博士,木马设计创始人。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未来设计研究院院长、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产业展总策展人。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前院长,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上海创意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青年创意人才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工商联执委。获福布斯中国最具商业价值智能设计师TOP10、上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联合国教科文创意新锐奖、红点奖、IF设计奖、美国IDEA、G-MARK、中国工业设计贡献奖银质奖章、中国十佳工业设计师、中国红星奖金奖等。
李轶南: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艺术学博士。2004-2005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CSC)遴选、资助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设计学院访学。兼任第三届、第四届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艺术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暨设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设计师分会理事及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艺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教材”丛书学术委员会委员。
张黎: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设计伦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目前担任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与“设计与时代·译丛”联合主编、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委员会设计学分委会专家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当代设计伦理实践与方法”(2023-2026)与“技术哲学视域下的设计新思潮研究”(2018-2022)两项,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文艺评论”项目、西班牙设计史协会国际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及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十余项科研项目。
都卫东(鲁汉):民俗民艺家。青岛市手工艺协会会长、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青岛手工艺博物馆馆长。收藏传统工具、剪纸、年画、皮影、刺绣、木雕、泥塑等各种民间工艺品一万余件,民间艺术书籍五千余册。主持国家社科课题《中国节日志:青岛海云庵糖球会》;荣获由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委宣传部评选的首批“齐鲁文化之星”称号;荣获青岛拔尖人才称号;参与设计“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重大展览“齐风鲁韵展”。出版著作:《民间编结》《樊晓梅—一个安塞姑娘的剪纸故事》《潍坊年画王—杨洛书》《菏泽面人李—李芳清》《民间面花》《青岛城市民俗》《中国节日志-海云庵糖球会》《青岛手艺》。
侍锦: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青大锦绣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山东非遗年度人物,青岛市手工艺协会执行主席,青大民间工艺美学馆负责人。主持国家级、省市社科项目10余项。《民间美术》获批国家一流课程。专著《中国印染纹样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教育引领、文化赋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范式》获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三馆融合·多元阅读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高校新模式》 获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齐鲁纺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践行者》获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奖。
韩荣:江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设计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学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常务理事。近5年来先后主持并参与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一般项目、江苏艺术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等近30项;发表《技术与形态视域下中国古代饮食器具文化传播研究(9-14世纪)》《饮馔美器——辽宋夏金元时期饮食器具艺术研究》《中国民生设计之饮食器具的研究》等高水平论文42篇。出版《中国设计全集-餐饮类编-饮具卷》《有容乃大-辽宋金元饮食器具艺术研究》《中国古代饮食器具设计考略(10-13世纪)》等专著5部。
苏大伟: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老教授协会美育融合创新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设计事业先锋人物荣誉称号,吉林省高层次C类人才,吉林省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成员,吉林省文旅产业智库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吉林省社科重点智库项目等10余项,2022年北京冬残奥委会吉祥物“雪容融”主创设计、国庆50周年、70周年首都群众游行吉林省彩车设计、中央歌剧院、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全球Z世代体育论坛视觉形象等国家级大型设计项目。
张成义:青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设计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岛大学民族服饰文化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7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3项、以第二名次参与国社科艺术学4项,主持国家艺术基金《中华民族服饰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多项,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民族化: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专著1部,论文先后发表《艺术百家》《当代电影》《新闻界》《美术》《中国摄影》《设计与艺术》以及AHCI 、SSCI 外文核心刊物30余篇高水平论文,专著成果获山东省第二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青岛市第28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徐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博士、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美协会理事,山东省文物技术保护协会理事,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泰山学者艺术学岗位核心成员,中国美协会员,山东大学公共文化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合作导师,济南市高层次领军人才,日本神奈川大学研究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及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课题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获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奖、泰山文艺奖、省级教学成果奖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10余项。出版及主编专著、教材18部。
周丰: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消失的碓匠技艺及中华水车文化的保存”、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中华传统水利机械之美的研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水记号的认知及信息可视化表现”、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走进乡村的新生态设计教育与实践”。出版专著:《符号之水- 知识科学的方法与探索》《承载乡愁的设计-中华传统水利机械之美》《设计认知-研究方法与可视化表征》。
于清华: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2021年毕业于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获设计哲学博士学位。2014年-2015年,获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成为芬兰Aalto 大学访学学者。出版著作:《品味芬兰·设计物语》《品味荷兰·设计物语》《设计探究》《香炉造物艺术研究·战国至宋代的香炉》《香炉造物研究·元代至清代的香炉》《北欧陶瓷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史》《英国陶瓷产品设计》《服务设计:方法、工具、案例》。
王春鹏: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装备创新设计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主持省部级及以上课题5项,在《装饰》《理论月刊》《包装工程》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32篇,出版专著《清代家具腿部制作技艺及装饰风格研究》;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1次,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次。曾服务于飞利浦、海尔电器、步步高等公司,从事产品开发设计;参与2010世博会公共设施设计;主持青岛市奥运帆船之都城市品牌形象设计推广等课题100多项。
李泉涛:青岛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宝钢奖优秀教师,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优秀指导教师”。主要从事城市公共艺术、中国传统建筑保护及创新研究,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主持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山东省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等。设计作品《山海经》荣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优秀奖”、《道家文化展示》荣获“第三届国际设计大奖赛金奖”。
李东:青岛木马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青岛理工大学产品设计系硕导。木马设计集团联合创始人,九间房文创品牌创始人。专注于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多年,带领团队完成了数百个项目的建设与产品开发工作。著有《设计连续》《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曾获:德国红点奖、德国IF奖、美国idea奖、日本G-MARK奖、中国红星奖 、台湾金点奖、最成功商业设计奖等。
五、成绩考核与学员管理
每位学员在培训期间的规定时间内需提交一份完整的设计方案。
依据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相关管理办法,培训期满后,学员完成规定学时,并经综合评定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颁发的《结业证书》。
集中培训期间,学员与项目主体签订管理责任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与培训学习无关的其他问题,责任由学员自行承担。
参训学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项目主体即时解除其参训资格,该学员不予结业,不发放结业证书:
1.严重违反国家法律和培训有关规章制度的;
2.培训期间发表违反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损害党和国家形象,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他不当言论的;
3.在学习中给培训造成不良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的;
4.严重违反项目主体制定的管理制度,经多次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
5.在学习、创作实践中,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的;
6.出勤天数不足培训总时长90%的;
7.中期或结业考核成绩不合格的;
8.其他不予结业的情形。
对因个人原因不能完成培训任务的,项目主体可做退学处理,如培训进度未超过总集中培训时长的五分之一,项目主体可从未录取学员中按次序补录。
六、招生对象及条件
本培训项目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全国招生,择优录取学员30名。招生范围为全国高等学校、创意设计机构、文艺院团等从事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文创设计、设计理论等青年艺术人才。所录取学员年龄原则上不得超过45周岁,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德才兼备,恪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同时,学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政治素质高,善于学习和创新;
2.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满足以下一条即可):
(1)在本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或承担省级以上研究课题且成果较为突出的;
(2)取得本专业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职称的;
(3)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硕士研究生学历或连续从事本行业工作满10年以上,且有较大发展潜力的;
3.学员须获得所在单位批准和支持,以保证培训期间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
4.未参加过国家艺术基金同类项目培训。
主办方根据报名者提供的材料择优录取并上报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审批备案。
七、报名程序
(一)报名时间
即日起至2024年5月20日24:00前(以收到邮件时间为准)。
(二)报名渠道
本招生简章在传统工具设计研究公众号平台发布。请申请者下载招生简章附件相关报名材料,严格按照要求如实填写、提交。材料电子版打包发送至邮箱:liujia@qut.edu.cn,录取名单请关注后期公众号发布。
(三)报名流程
提交报名表及相关材料→资格审查→录取通知→报到入学。
需提交材料:
1.报名表:请如实填写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中华传统工具设计价值传承与创新人才培训》项目报名表(附件1),学员提交word版与签字盖章彩色扫描PDF版文件。
2.符合报名条件的相关支撑材料:本人身份证(正反面)、最高学历证书、最高学位证书、职称证书、作品入选及获奖证书、单位出具的脱产证明(须加盖单位公章,附件3)等PDF版扫描件,个人2寸免冠彩色照片(文件格式为JPG)。
3.本人代表性设计案例(2-3例)或理论文章等资料,文件夹命名格式为“国家艺术基金报名案例-姓名-工作单位”。
4.提交方式:
(1)初审一律采用电子版报名,请对照要求认真准备。请使用正式扫描件,将所有材料打包压缩后以邮件附件形式发送至指定报名邮箱liujia@qut.edu.cn,邮件名称及压缩包请命名为“国家艺术基金报名材料+所在城市+姓名+工作单位”。
(2)正式录取人员需提交纸质版报名材料(一式两份)用于备案,请于培训报到时现场递交。
(四)录取方式
1.报名截止后,项目组将组织专家按照国家艺术基金相关规定遴选,择优录取,录取名额为30人。对于入选学员将以电话、邮件通知录取人员,同时录取结果经国家艺术基金审核后将公布于传统工具设计研究官方微信公众号。
2.录取时间:2024年5月下旬。
3.请报名学员务必保持联系方式畅通。收到录取通知后请以邮件方式回复“学员xxx确认收到《中华传统工具设计价值传承与创新人才培训》录取通知并将准时报到参训”,未回复者视为自动放弃录取资格,录取依次递补。
(五)报到方式
报到时间:2024年6月30日(08:00-12:00,13:00-17:00)
报到地点:山东省青岛市抚顺路11号,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八、其他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
(一)培训费用
本项目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根据国家艺术基金财务管理办法,参加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往返交通费、培训期间的食宿、学习费用均由项目主体承担。关于交通费报销请参见国家艺术基金《学员往返交通费报销说明》(见附件2)。
(二)联系方式
联系人:柳老师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电话:0532-85071598, 13127025170
咨询及材料报送邮箱:liujia@qut.edu.cn
(三)注意事项
1.每位学员应保证所提交的证明材料真实有效,若有弄虚作假行为将取消录取资格,并追究其相关责任。
2.双方本着诚信的原则,凡参加本项目的学员,均视为已确认并遵守招生简章的各项规定。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管理按青岛理工大学有关管理条例执行。同时学员与项目主体签订培训期间管理协议,项目主体对培训成果作品有展览、研究、摄影、录像、出版、发布等使用和宣传权。
3.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传统工具设计研究”,以便查收重要讯息。
4.本招生简章最终解释权归项目主体青岛理工大学所有。
附件:
1.学员报名表
2.培训学员往返交通费报销说明
3.脱产学习证明
国家艺术基金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中华传统工具设计价值传承与创新人才培训》项目组
2024年4月28日